若照此说来,李楷固是因贪财好色坐罪被贬出京,愤恚而死,似与战败无关。
武皇太后以为四夷宾服,天下太平,复欲造大佛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道: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太后览奏自愧道:狄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
遂收回成命,诏罢其役。众臣见此,无不惊讶赞叹,因知以武皇性格,若是换作他人以此种口气进谏,既不被全家抄斩,亦必流放岭南,岂有虚心纳谏,并行自责之理!由是太后晚年,只信重内史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狄仁杰又好面引廷争,太后也就只好每屈圣意而听从之。有次众臣尝从太后游幸,途中遇风,吹落狄仁杰头巾,兼又马惊,不能停止。
太后急命太子李显亲自追上惊马,执其鞚缰系之。则在武皇眼中,狄公竟重于太子。
狄仁杰屡以年老多疾,乞骸骨致仕还乡,太后每次皆都不许。每当入见参驾,又常止其下拜道: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又免其宿直,并戒众僚:若非军国大事,勿烦狄公。
其后巡幸三阳宫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皆与众军露宿营帐之内。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可谓恩宠冠绝当朝。
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皇太后闻此凶信,先是呆怔半晌,然后不由泣下道:狄国老既去,朝堂空矣!
诏命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自是朝廷每有大事,众臣争论而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画外音:狄仁杰自天授元年入阁拜相,中经来俊臣陷害贬官,立于武周朝堂十年,力保李旦及李显二位太子,并多荐异能之士入朝。且以宰相之职挂帅统军,使突厥及契丹军皆都望风而逃,此生于国于民,功莫大焉。
据野史记载,狄仁杰向来不信鬼神。
初至宁州刺史任时,有属下官吏直言官舍久凶,之前刺史死于此宅者已有十余辈,此后无敢居者;且榛荒棘毁,已不可居,请改居他处。
狄仁杰说道:刺史不住本宅,何必别舍?
遂命修葺整治,居之不疑。入住当日夜间,宅中灵异事件频出,不可胜纪。
狄仁杰干脆不睡,乃望空中怒斥道:我是本州刺史,此处即是我宅。你孤魂野鬼入我家宅,为何不识分理,反以邪忤正?公若为神,速听明教;若是鬼魅,何敢相干!我不惧汝,何需千变万化;既要相见,何不以礼现身?
话犹未了,果有一人具衣冠上堂诉道:某是前朝官员,葬在大堂台阶西树之下,因体魄被其树根所穿,痛苦不堪。
狄仁杰道:且住!既是前朝官员,因何到此时不得转世,今反来扰我?
鬼魂答道:在明公之前,也曾遇到许多公家来此,某来陈述此事,未料多官皆不经吓,俱被我唬死。我因此更增罪孽,不能脱于地狱,难以轮回投胎,以至于今。
狄仁杰:公来见我,意欲何为?
鬼魂道:使君若可怜悯在下,能予以改葬别处,或将其树掘根移植,免我穿身之苦,下官当铭感五内,又怎敢在此处阳世间徘徊!
申诉已毕,便即消失不见。
狄仁杰虽然不惧,但亦始信世间果有鬼神幽冥,不敢轻忽。来日清早,令家仆发之,果如其鬼魂之言,见树下有具尸骸,怕不有二三百年之久,为其树根盘绕压迫。
于是以礼祭奠,乃为改葬,从此灵异事件不再出现。
狄仁杰入朝为相之后,向来轻视二张及诸武佞臣权贵。
有日武则天将南海进献集翠裘赐给张昌宗,命其当面穿上,共为双陆之戏。狄仁杰进来奏事,武则天便命其与张昌宗对弈。
狄仁杰欣然应道:三局两胜,臣以身上紫袍为注,赌张昌宗这件皮袍。
武则天笑道:你倒会算计,他这件皮袍价逾千金,公此紫袍差矣。
狄仁杰正色道:非也。我这紫袍是宰辅朝见天子时所穿,高贵无价;而彼皮袍,不过是因陛下宠幸所赏。两件相对,我吃亏多矣!
武则天说不过他,只好应允。张昌宗羞赧沮丧,气势不振,终将集翠裘输给狄仁杰。
狄仁杰大获全胜出宫,命家奴将集翠裘当众穿上,策马而去。
狄仁杰尝为魏州刺史,因有惠政,离职后百姓便为之竖立生祠。后其子狄景晖又为魏州司功参军,因施政贪暴,便为州民所患。
由此迁怒其父,因而捣毁狄仁杰生祠,并拆其塑像。
狄仁杰闻说此事大怒,断然罢黜其子官职。不少门人弟子一再为狄景晖说情,狄仁杰坚持贬子官职,并道:贤者当举,贪者当罚。此乃用人之道,兴邦之法,不可废也。
狄仁杰之事到此告一段落,按下不提。
字幕:久视元年,冬十月,以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是年恢复唐历,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诏命大赦天下。罢纳言韦巨源相权,以文昌右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