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蚀城,矩阵实验室。
浮空巨兽的残骸被分割,悬浮在实验室的能量场中。
房间中央的全息投影屏上,数据流不断滚动,显示对浮空巨兽身体结构的深度解析。
一块取自巨兽身上的胶质材料被放置在测试台上,纳米级的探针缓缓刺入样本表面。
全息屏上顿时跳出一组数据。
显示胶质材料在接触到纯净能量时的自主吸收效率,光幕画面中自动显现能量传导的点状图像。
通过这张图上的链式反应,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能量在胶质表面扩散的波纹。
呈现的数字,让在场的三名月蚀族执政官面色凝重。
“继续测试。”
为首的1号执政官在这时开口道。
另一块取自巨兽外骨骼的样本被送入测试舱,粒子束轰击在样本表面,能量指标迅速更新。
这次测试的是能量承受数值,以及抗压强度数值。
数据中显示,骨骼材料面对破坏性能量抵消率,远超地球已知的任何一种灵性材料。
伴随一项又一项的测试展开,得到的答案让在场的月蚀族执政官都沉默了。
基本可以肯定,浮空巨兽的出现更像是一种试探性攻击。
目的是想了解地球势力的战力情况。
这个行为并不友好,本质上也是在为入侵做准备。
原因很简单,空间裂隙那头的势力在入侵开始前,无法判断地球的战力情况,担心可能遇到无法对抗的文明势力。
这是一个正常的种族,在入侵前必然的准备工作。
毕竟像恐怖黑潮、战斗虫族这般,无视入侵世界强弱,直接上手的终究是极少数。
试探才是入侵前最正确的选择。
本质上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
,以收集战力信息为主。
就像一名工程师在测试一台新机器的极限性能,逐步增加负载,观察其反应。
只要明确地球战力不足以对自己产生威胁,或是明确己方足以获得胜利,就会发起毁灭性入侵。
浮空巨兽就像一枚投石问路的石子。
通过它的表现,计算地球战力的初步情况,然后为后续行动制定精确策略。
在完全了解地球情况前,对方显然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全部实力,更不会冒然采取全面战争。
所以浮空巨兽不过是这场战争博弈的第一步,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矩阵实验室的材料测试,也是月蚀族对潜在入侵势力的一次初步调查。
试图从微观层面,窥探对方文明的科技水平与体系发展方向。
材料的强度特性,也能反映一个文明的资源利用能力。
例如,浮空巨兽的胶质材料展现出的能量吸收效率和能量反射率,直接体现了对方文明在能量转换利用上的技术高度。
此外,浮空巨兽外骨骼的抗压强度和热导率,也能体现对方文明在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应用能力。
能够在高能粒子束轰击下保持稳定,继续高效传导能量的材料,就证明对方有很强的战争潜力。
这些能力是一个文明工业化程度和科技积累的直接体现。
初步的解析可以判断出,对方文明应该走的是生物科技路线,而非传统的机械或纯能量科技。
这套模式倒是有点类似战斗虫族。
但显然没法和战斗虫族相比较。
战斗虫族的生物科技进步,完全就是脑袋一转,适应成长。
甚至这种成长没有合理的技术发展逻辑链。
例如一项技术从发现到成熟,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每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知识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无法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达到最终形态。
但虫族收集信息素成长,就是从最终形态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