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持续了整整一天,从辨认种子到分析土壤,从判断节气到制定种植方案。最后一题是论述题:如何在一亩地内实现四季轮作?
孙明提笔疾书,将自己的见解娓娓道来。这些都是他前世实践过的经验。
夕阳西下,孙明抬头望了眼窗外渐暗的天色,轻轻吐出一口气,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面前的试卷上。
“诸位考生注意,”一名监考官踱步至前方,“天色已晚,待会会有仆役送来烛火,诸位莫要惊慌。”
孙明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四十张试卷上。三十张考题,十张空白,这种考试形式他再熟悉不过。指尖轻轻摩挲着纸张边缘,他决定先看看送分题。
前十五道题确实简单,都是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孙明提笔蘸墨,笔尖在纸上游走,如驭云流水般写下答案。周围传来此起彼伏的翻页声,偶尔夹杂着几声叹息。
“这些送分题倒是给得痛快。”孙明暗自思忖,手上动作不停。待写完这些基础题,他才稍作停顿,活动了下有些发酸的手腕。
一旁的考生已经开始焦躁不安,有人不停地翻动试卷,发出沙沙的响声。孙明瞥了一眼,那人额头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当翻到情景问答题时,孙明眼前一亮。
“城南有风,暴虐而行,春秋多干旱,城东有河,雨量过载,夏冬多洪涝,庄稼寸草不生,何解?”
读完题目,孙明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这道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那些只知道背诵法术的考生,恐怕要在这里碰壁了。
“咳咳——”不远处传来一声轻咳,打断了孙明的思绪。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名考生正满脸苦恼地揉着太阳穴。
孙明收回目光,重新专注于试卷。这道题需要从地利入手,不能只看表象。他沉吟片刻,笔走龙蛇:
“此乃地利之题,非天时可解。南风暴虐吹散春秋云雨,东河水汽又致洪涝。需养地脉于南以调风,修渠道于东引水绕城,择洼地蓄湖,建聚灵水轮。。。”
写到这里,孙明稍作停顿。他知道,光是提出解决方案还不够,还需要详细阐述实施步骤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聚灵水轮建成后,需选址得当,既要避开主要风道,又要保证水源充足。同时,还要考虑。。。”
烛火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在纸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孙明抬手挡了一下,继续书写。周围的考生有的已经开始焦躁不安,不停地用袖子擦拭额头的汗水。
一题接一题,孙明的思路越发清晰。每道题都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既要考虑实际操作,又要兼顾理论基础。有时还需要在答案中加入一些细节,展现自己的实践经验。
“第二十题,"旱地生泉,泉水浑浊且带腥味,何解?"”孙明轻声念道。这道题虽然描述简单,但涉及到地脉、水质和环境变化等多个方面。
他略作思考,提笔写道:“此乃地下水脉受损之象。泉水浑浊带腥,说明地下水脉与腐殖质相混,需先查探周边是否有。。。”
时间一点点流逝,考房内的气氛越发凝重。有人已经开始焦躁地翻动试卷,似乎在寻找容易答的题目。
直到一道情景题,孙明才遇到真正的挑战。
“地阴寒,春木不用,夏阳蒸,蝗虫茂生,何解?”
短短十二个字,却涉及五行四时宜忌。这不仅要考虑季节更替,还要思考地气变化对农作物和虫害的影响。孙明闭目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四时五行说》的内容。
“这题要从地脉入手。。。”他睁开眼睛,凝视着试卷,“地阴寒乃地气郁结之象,春木不用是因地气不通,阳气难升。。。”
孙明的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将脑中的思路转化为文字:“其解需三步:其一,疏通地脉,引地气上升;其二,择时布阵,助春木生发;其三,夏日前需布下避虫阵法,以防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