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红星厂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时间只有大半天。
李学武当晚在轧钢厂招待所休息的,并没有去麻烦周亚梅,因为第二天一早他还有行程。
忙,真的忙,非常忙。
第一站由高雅琴和董文学带队,李学武陪同,一行人访问了钢城市,市管委会主任做了接待和会谈。
接下来又同钢城主管工业发展的葛平以及工业局进行了座谈和沟通,主要是相关业务的通气和对接。
然后就是走马观花地,由葛平陪同前往钢铁、机械加工、煤炭企业以及矿产企业走访调研。
高雅琴和李学武的时间很紧张,但每到一处两人看的都很仔细,与来时火车上看的资料进行印证对比。
钢城市遵照系统下达的政策,省里的布置和要求,对小型煤矿和落后煤矿资源集中治理和整顿。
李学武他们切实看到了小煤矿的生产经营现状,可以用胆战心惊来形容。
矿机使用率很低,更多地依靠人力进行生产和施工,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经营环境,成本和安全对比之下,都远远地被大型矿业甩在了后面。
也确实到了不改不行,不关不行的地步了,仅就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矿业安全生产事故就将全年的指标用没了,着实打了相关负责人的脸。
从本世纪下半段开始,煤矿开发工作中,人力需要就越来越小了,更多地是依靠工业机械进行作业。
真正像李学武他们看到的那样,黑呼呼的煤矿工人背着煤炭走出矿洞的情况已经少见了。
改是一定要改的,市工业局的意见同省里的一致,但怎么改,还是要听一听市里的意见。
葛平在车上同李学武讲的很直白,他不能放弃市里的财政利益,更不能忽视了煤矿工人的利益。
嗯,条件已经提出来了。
两条:属地组建或者兼并现有的企业,财政税收落在钢城;矿产开发必须优先录用本地的工人,包括兼并企业过程中,不能影响到矿务工人的工作和生活。
李学武没有给出正面回复,但也很直白地将目前红星厂组的资本局基本情况交代了个清楚。
首先是管理,必须按照红星厂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变革,一旦实施兼并和收购,对相关财务、干部、业务等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整顿。
这是给钢城打个预防针,别到时候觉得红星厂整理整顿的太狠了,太清白了,受不了了。
其次是技术,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会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矿业开发和生产设备进行补充,对人力的要求会提高,技能和人数是呈反比的。
要更好的工人,要更少的工人,这就是实际情况。
法商圣塔雅集团会提供先进的煤炭生产设备,拎着矿镐的工人可不一定都会驾驶这些机械。
再一个,目前走收购和兼并路线,原有矿产企业的资产价值在红星厂的面前会严重缩水。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所保有的机械设备都不在红星厂的使用范围内,他们的工人也大多不符合红星厂的技术要求,就连生产的矿洞都不在红星厂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提前说的不仅仅是管理制度要变革,资产和资源重组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议。
红星厂绝对不会赔本赚吆喝,被兼并和收购的一方,一定会付出自认为惨痛的代价。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资本局主要包括了东城信用社、工行、建行等投资型资本,更为看重综合实力和稳定的经营环境。
再加上圣塔雅集团的介入,未来与地方管理上的矛盾一定会不少,怎么协调是个大问题。
所以李学武的态度很明显了,红星厂目前不会考虑收购和兼并,更有可能是组建新的企业。
也就是说,葛平所提出的两个条件,他最多只能答应一半,一条的一半。
也就是属地财税征收,要充分保证钢城的利益。
关于这一条,李学武的意见是综合考虑,红星厂建厂、组公司,绝对不可能受钢城市管理。
集团企业,有资格独立管理和运营,不可能给自己找个婆婆管着自己,钳制着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但财税方面,红星厂并不介意税交在哪里,矿业公司就地交税也很正常,可财就不用想了。
红星厂有着独立的财政系统,不可能用盈利支撑地方财政,这是地方企业的责任,跟他们无关。
至于说现有煤矿工人的利益,他是一点都不想沾这样的无底洞,红星厂自己的工人安置问题都勉强才解决呢,还要安置这么多的临时工?
所以钢城的两条意见,他只应了一个税。
能谈就谈,不能谈就走。
商业谈判,不能沾一点个人情绪,他无比同情煤炭工人的工作环境,但这不是做慈善。
要用这些工人,等企业建好了,再招录过来就是了,没必要把钱丢进市属企业去填补大窟窿。
接连好几天,谈判好像进入到了僵局,李学武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便来了周亚梅家里。
看什么!累了这么多天了,就不能休息休息吗?
——
听编辑的话换了个书名,看看能不能骗一些新读者进来,请大家不要误会和慌张,继续支持老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