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小说铺>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684节(第1页)

第684节(第1页)

所谓马尔科夫过程,就是说台风下一秒出现的概率只和当前的状态相关;和之前从哪来、经过了哪里不相关,(布朗运动也是马尔科夫过程)。

反正气象学一点都不简单。

高鲁的数理基础没有竺可桢那么好,不太懂深奥的数学,于是说:“研究的事情慢慢来,先建立一个预警机制就够。”

竺可桢点头道:“只能如此。”

做到这一点也蛮不容易。

李谕说:“即便如此,你们的工作也很多,不仅要教会观测人员使用无线电,还要建立一套全天候的观测制度,恐怕需要东南沿海的政府参与才好。”

竺可桢说:“广州军政府的唐绍仪等人绝对感兴趣,反正他们只需点点头,又不出钱,没有理由拒绝。”

李谕说:“我会在无线电的货单中特批一部分拿给你们。”

“现在无线电设备很紧张?”竺可桢问。

李谕点头说:“最近各方军阀都在大规模采购,尤其是直系大将吴佩孚订购了许多。”

高鲁警惕说:“听您这么说,总感觉空气中的味道都不对了。”

李谕笑道:“这个比天气预报简单得多,山雨欲来风满楼,说不定近段时间京畿地区不太平。”

竺可桢说:“各界学生都赞赏吴佩孚是爱国将军,对他不用过于担心。”

高鲁叹道:“但冯国璋刚刚过世,不知道还能留下多少面子。”

“他们打他们的,咱们干咱们的。”李谕说。

“把气象学会暂定上海真是对了,”竺可桢说,“不如院士先生也把观象台移过去吧。”

李谕苦笑道:“这么大个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能转移的,而且先要建个天文台。我和直皖双方都多少有点交情,他们不至于破坏科学仪器。”

其实这两年交战时期,军阀们忙于互相倾轧,反而没时间管文化界、控制舆论了,蹦出来了不少新的报纸刊物,学界也活跃了不少。

第六百六十二章居里到访

在欧洲转了一大圈的梁启超、蒋百里一行,终于回了国。

几天后,蔡元培以及李谕等人在会贤堂饭庄宴请了他们。

蔡元培说:“任公,这次出去的时间不短,收获一定不少吧。”

梁启超端起酒杯先品了一口黄酒,然后说:“失望,堪称彻头彻尾的失望!过去的欧洲是古老中国努力学习的方向,而经过大战后的欧洲,简直成了警醒中国的标志。落差实在大到让我难以描述。”

蔡元培说:“任公还去了圣彼得堡?”

梁启超摇了摇头:“没有,但是我了解了那里的情况,听说来自北边这个国家的思想正在国内学生和知识分子中蔓延。”

蔡元培说:“任公,你要是去校园中走走,就会发现如今的学生已经不是过去的学生了,他们可不会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

“我明白,和会失败,引发了学生运动,”梁启超说,“这件事不能怪他们,谁能想到,霸权终究是战胜了公理。我们之前一直还做正义人道的好梦,现在梦碎了,才猛然惊醒,原来列强终究还是列强,和一百年前签订《维也纳会议》时没什么两样,依旧是几个大国鬼鬼祟祟地将所有的事情决定,牺牲小国的利益。”

蔡元培叹道:“还是疏才兄弟有先见,多年前就侧面提过多次。”

李谕笑道:“都是胡乱猜测,毕竟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永远学不到教训。”

梁启超说:“我算明白了,洋人的资本主义救不了我们,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救不了;至于北面俄国的主义,看着有点势头,但我们又和俄国有太多不一样。”

蔡元培说:“守常(李大钊字)在北大时常常给我们讲苏俄的事情,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真有两下子,那个叫做伏龙芝的将军,才几年的时间,竟然已经把白俄的军队各个击溃。他们的主义说不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梁启超说:“着实想不到他们可以突出重围,在战前,其军事和经济力量都那么弱。现在我真的不敢预测战争走向,以前觉得德国会赢,结果德国输了;后来我认为布尔什维克赢不了,又与我的预测相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